校院级平台

 

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

电力系统动态模拟是电力系统物理模拟。它是根据相似理论建立起来的,具有与原型相同物理性质的物理模型。是实际电力系统按一定比例关系缩小了的,而又保留其物理特性的电力系统复制品。电力系统动态模拟主要由模拟发电机、模拟变压器、模拟输电线路、模拟负荷和有关调节、控制、测量、保护等模拟装置组成。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动模实验室总体规划包括:3台同步模拟发电机,三台新能源接入屏,一台为双馈风力发电,一台为直驱风力发电,另一台为太阳能发电,两组无穷大电源,6组模拟负荷变压器(具有电阻、电感、电机及整流型等 负荷),164相线路开关,2个直流输电的交流接入开关,4个高压系统故障点,1组发变组故障控制,远方动力电源操作、2台无穷大电源操作、操作电源和直流电源操作,全数字非线性励磁控制器、微机调速器等,并于2014年上半年完成一期建设,包括操作试验台、原动机及其调速系统仿真屏、发电机励磁系统仿真屏、发电机组、高压测控屏、模拟输电线路、无穷大电源系统、四遥(遥信,遥测,遥控,遥调)系统等部分组成,由于这些电气设备可组成不同拓扑结构的电力系统,可逼真模拟实际电力系统的动态过程

新能源电能变换研究平台

新能源电能变换研究平台的主要任务是关于新能源发电并网方面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研究。新能源发电系统包括光伏发电系统和风力发电系统。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新能源实验室作为郑州轻工业学院重点实验室的一个重要分支,肩负着电气工程领域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

随着我国能源发展进入战略转型期,提出能源战略应坚持以电力为中心、电力发展为核心,新能源并网发电技术已成为目前电力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既包括光伏发电的理论研究和平台开发,也包括风力发电的基础探究和应用设计。建设“新能源实验室”是进一步完善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重点实验室发展的需要,也是开创先进、特色研究方向的需要。新能源实验室不仅能够为在校研究生、本科生的学科教育提供专业的教学平台,而且进行学科建设科研工作的重要工具。

光伏发电仿真平台包括光伏逆变器和监控实验上位机。逆变器通过内部不同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和软件算法控制,将光伏组件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与电网同步的三相交流电,实现光伏发电并网。

风力发电仿真平台包括永磁多级同步发电机风电机组、整流器、逆变器、监控实验上位机。风电机组发出频率变化的交流电,经整流器整流为直流电再通过逆变器变换为频率恒定的交流电送入电网。

工业控制网络技术中心

工业网络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202月批准成立,主要围绕工业生产过程信息化技术中存在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同性技术问题,发挥核心研究作用,融汇国内外信息化/智能化相关学科先进技术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推动企业的智能制造技术的升级换代,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现场总线技术及控制系统的推广应用,以高校、科研院所及市场技术需求为导向设计开发总线类综合实验装置及实验系统,提高教育及科研领域总线控制系统技术水平;基于工业数据采集网络系统开发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工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综合管理应用系统,同步加强行业急需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河南省工业生产过程信息化/智能化系统研发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中心拥有教授、博士、硕士为主体的专兼职技术开发、系统集成与工程应用实施开发团队。团队成员30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成员5人;专业结构合理,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工业控制网络诊断技术、制造业MES系统、基于AI技术的质量预测模型研究等相关领域;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5岁,年龄结构合理,团队带头人及成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开发与成果转化工作。

中心共有科研及办公用房面积约500平方米,拥有大型实验仪器设备12台套,设备总值800余万元。中心完成实际工程项目30余套,在国内的浙江、福建、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安徽、江西、贵州等省份以及国外的越南完成了多个产学研项目,在纺织行业信息化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申请纺织行业信息化技术相关专利9项,获批软件著作权40余项,荣获纺织行业最高奖纺织之光一等奖两项。

中心是一个技术精湛、勤奋敬业、埋头苦干的科研团队。团队所在实验室拥有郑州市工业控制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网络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内第一个中国PROFIBUS组织认证的“中国PROFIBUS/PROFINET技术培训中心”和国内第一个PLCOPEN国际组织认证的“中国IEC61131-3培训中心”均设在这里。多年的技术积累与行业深耕,让中心的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口碑与项目效益,并以更昂扬的姿态,行走在纺纱智能制造的最前沿。纺纱智能制造新模式的攻关与实施,对于提升整个行业的智能制造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树立标杆性的新模式方面具有开创性的破冰作用,尤其在“从自动化向智能化方向转变”、“从数字化向智能化方向转变”、“从狭义的内部智能向广义的服务智能转变”等3个方面具有示范性的重大带动作用。中心同时注重技术引进和现有技术深度挖掘相结合,提升团队技术储备的深度与广度,积极吸收新技术、新思想,推动技术进步与发展。